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588电话:400-023-4588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任你博《中国金融》丨王军: 小微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探索
任你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也离不开高质量小微金融服务的支撑。历经多年的持续推进,浙江小微金融服务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嬗变,可及性、精准性、优惠性、高效性和健康性持续提升。近年来,浙江银行保险业在监管部门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核心目标,着力破解小微金融信息瓶颈、抵质押瓶颈,积极创新深化小法人银行服务小微金融的“两小”模式、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双保”模式和以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数智普惠服务模式等先行经验,打造良好信用生态,助增中等收入人群,全力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浙江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同比增长26%、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1个百分点;贷款户数419万户。浙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量、各项贷款占比、户数、转贷效率等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
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是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如何向困难地区小微企业提供“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围绕小微企业无贷户扩大服务覆盖面,大力推广线上化金融服务场景,加大银担合作力度,提升“中间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
建立首贷户培育机制,打开“最初一公里”。首贷户拓展可以让原本依托民间渠道融资的小微企业从银行体系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和规范的服务,是小微金融服务的“深水区”。针对首贷户精准获客难、授信审批难、有效转化难的“三难”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出台首贷户培育工作方案,探索破解首贷户培育困难背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首贷户“在哪儿”,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充分挖掘现有信息,精准触及目标客户。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各类小微企业清单筛选出无贷户,深入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分层分批形成本机构的首贷户储备库,及时做好对接服务。针对首贷户“看不准”,指导银行机构优化首贷户授权审批管理权限和业务流程。通过信息的交叉验证,降低对财务报表的依赖;注重考察首贷户真实经营状况和第一还款来源等信息,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针对首贷户“转化难”,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建立“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金融服务路径,为首贷户提供全流程、递进式金融服务。对纳入储备库的无贷户,配备专门客户经理;对已获得贷款的首贷户,制定配套金融服务方案。2020年以来,浙江辖内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32万户,首次贷款金额7756亿元。
牵头搭建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线年以来,为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建设,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牵头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字赋能,为金融领域数字建设提供行业“主引擎”,更加有力地深化应用集成、制度重构和流程再造,为浙江省“两个先行”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平台具有信息共享、供需对接和业务支持三大主要功能,目前已融合58个省级部门的公共数据、1万多个数据字段,支持银行信贷业务近70%的数据需求,成为有效归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的“金融数字大脑”,为企业征信评估提升效率和可信度。经过3年多的运行,平台累计交易量超8.3万亿元,已累计为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授信34万笔、24万亿元,其中,88.4%在3天内完成授信,17.4%为首贷户,26%为纯信用贷款,93%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深化银担合作精准触达,拓宽“中间一公里”。介于优质小微企业和完全不符合银行风控准入标准的尾部主体之间的“中间层”小微企业,以及面临阶段性困难的“过渡期”小微企业,是融资难题所在,也是银行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服务的重点对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结合“百行进万企”“走万企、优服务、提信心”等融资对接活动,重点梳理对接企业清单中的无贷户,推动银行和担保机构建立合作支持企业库,共同开发适合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担保组合,加强小微企业信息互通,完善客户评价机制和筛选标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大对新增“无贷户”银担合作情况监测考核力度,提高“中间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在台州,银行还参与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任你博,借助银行多网点、广覆盖的优势实现快速增信。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辖内银行业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65亿元,年担保费率持续低于1%。
小微企业群体数量庞大、内涵丰富。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需要的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差异性。2019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小微园区、供应链型、科技创新型、吸纳就业型四类重点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提升政策落地的精准度。
对小微企业园区,突出伙伴银行(保险)机制。主动引导推进“伙伴银行”建设,依托“伙伴银行”开展小微企业园分类建档和授信工作,依托“园区大脑”采集园区运营方和入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信状况、融资需求等信息并进行分类,夯实授信工作基础,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园区+政府+监管”“五位一体”小微企业园金融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全省8.4万户小微企业园入园企业融资覆盖率达到34%,贷款余额2579亿元。
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突出“一企一链一方案”“以大带小”。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充分整合产业链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加大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保障力度,推进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浙江辖内纳入重点跟踪监测的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977家、服务上下游小微企业1.6万家,涉及授信总额6399亿元、表内外融资余额2727亿元。
对科技型企业,突出“培育库+科创能力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科创金融产业生态。根据其轻资产、抵押担保物不足、短期财务指标不优的特点,联动省科技厅,推动银行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清单式管理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增值服务”方案。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全国率先落地知识产权线上质押登记试点。创新“企业创新积分贷”模式,有效利用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创新产品等知识价值信息,将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价值信息转化为融资信用信息。推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系列保险补偿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创新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人才创业相关保险,为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辖内共服务科技型企业9.7万户,贷款余额1.4万亿元,为251家次企业提供首台(套)、首批次保险保障91亿元,保额同比增长20%。
对吸纳就业型小微企业,突出贴近市场、贴近需求的“广覆盖”式服务。针对浙江个体经营者、电子商务、小店等经营主体活跃的特点,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合理拓宽个体工商户服务边界,建立差异化信贷审批和考核激励机制,将非持证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长情况纳入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体系。同时,结合浙江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针对个体工商户用款“短、小、频、急”特点和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大力拓展信用贷款和随借随还类信贷产品。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浙江辖内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户数273万户(不含网商银行),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吸纳就业超800万人。
如何在实现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的同时,助力企业减本降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各项货币、财政、税收政策,创新“连续贷+灵活贷”机制,推进保证金领域保险机制运用,多向发力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资金端直接发力,深化综合融资成本减负。从数据上看,2018年以来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已累计下降2.47个百分点。为重点解决小法人银行资金成本高与小微服务能力强的矛盾,2016年起率先推进政策性转贷款模式,发挥政策性资金优势,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目前使用政策性转贷款发放的终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小法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仅2023年上半年就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1.2亿元,保障了小银行贴近市场专注小微金融的可持续性,如台州3家城商行5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达99%以上。
深化“连续贷+灵活贷”,机制性减负破解转贷难题。转贷难、转贷贵,历来是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早在2012年,浙江就推动银行业创新“年审制、循环贷款”等产品,助力小微企业缓解续贷难问题,随后逐步在全国推广。2022年,浙江银保监局围绕稳定融资预期、匹配经营周期目标,迭代升级中期流贷、年审制、随借随还、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建立“连续贷+灵活贷”机制,减少贷款周转频次,并在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续贷专区,风险处置和疫情期间大量转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企业“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占流动资金贷款比例达60%,小微企业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达53%。其中,通过无还本续贷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59.4亿元。
推进保证金领域保险机制运用,释放沉淀资金占用减负。针对保证金领域资金沉淀导致小微企业负担较重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文件,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履约、关税等重点领域推进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改革,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降低小微企业成本有效机制并在全国范围推广。2019年以来,通过保险替代各类保证金累计金额达1.2万亿元,为企业减负达409.6亿元,惠及企业超过267.8万家次。
数字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高效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推动辖内银行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打通内部工作流程和外部政务协同,建立高效的批量担保模式,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依托政务协同,“一站式”能办尽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近年来,浙江银行业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数据任你博,打破“信息孤岛”,最大程度把企业数字资产转化为信用资产。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金融产品“一地上架、全省覆盖”的银企高效对接体系,目前已覆盖全省208家银行、9646个网点,4.4万名信贷业务相关人员随时在线服务。同时,通过跨场景建设深化业务协同应用,促使金融服务流程持续线上化,逐步实现“一站式”办理。目前,已协同省市场监管、发展改革委任你博、自然资源、省法院等部门,共建场景应用23个,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效率。例如,不动产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压缩93%、知识产权质押办理时间压缩70%。同时,在小微企业集聚的台州等地建立专区,依托电子营业执照为个体工商户端提供开店引导、理、金融服务、店铺转让等“一站式”服务。
依托金融科技,“一条线”能办速办。推动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如,泰隆银行“泰e贷”通过预授信模式提前完成客户的调查、建档、预授信方案,主动授信、提前授信,产品授信作业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4~8分钟,客户用款等待时间从老客3天、新客3小时缩短至5分钟。人保财险通过无人机技术,在“利奇马”“黑格比”台风等灾害过程中,针对大面积的水稻倒伏、大棚垮塌情况,配合机载相机及内置系统,完成图像采样、地标测算、数据上传等工作任务,解决了人工勘查范围的局限性和效率低等问题。
建立高效的批量担保模式,“一体化”见贷即保。建立“双保”应急融资机制,优化“4222”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将代偿率上限由3%提高至5%。在银行机构业务评估审批基础上,担保机构仅进行业务合规性审核,不再做重复性尽职调查,由银行先放款,承办担保机构业务备案时统一开展合规性审查、统一出具担保函,实现“见贷即保”。此类贷款发放平均耗时仅为3~4天,大幅低于普通担保贷款7~15天的办理时长,个别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通银担工作流程,甚至实现了秒贷。同时,创新政府性担保随借随保融资模式任你博,有效解决政府性融资担保保费按年一次性收取方式与小微企业随借随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任你博,辖内银行机构累计为20.4万户中小企业发放“双保”助力贷款4079亿元。
在金融普惠的探索过程中,健康的金融生态必不可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抓实尽职免责机制落地,推动完善社会信用环境治理建设,加强企业家金融风险防范培训教育,让金融生态更健康。
抓实尽职免责赋能,着力破解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当前,基层银行和客户经理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问题仍客观存在,其深层次原因,除了企业信息不透明、运作不规范带来的不确定性外,不科学的考核激励与问责机制是主要因素。对此,原浙江银保监局抓住问责机制这一牛鼻子,出台尽职免责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按照“合规即免责”的目标导向,明确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完善配套机制,确保政策真正落地,激发小微金融服务的内生动能。2022年浙江辖内法人银行机构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出险免责5.1万人次、金额56亿元,分别占应问责人数和金额的54%和43%,且尽职免责人员中基层客户经理占比达54%。
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约束机制,厘清不该贷、不能贷问题。一方面,以《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培育信用意识,做到诚实守信,树立适度负债的经营理念,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联动地方政府公检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惩戒逃废债会商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机制建设、升级方法手段、提高震慑力,形成“惩戒一个、震慑一批、警示一片”的效果。同时,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和信贷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银行机构建立与信用贷相适应的涵盖业务拓展、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全流程的业务管理体系,以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为核心和基础,前移风控关口;注重第一还款能力考查,扭转银行贷款过于依赖抵押的“典当”文化和过于依赖担保的“裙带”文化。
加强小微企业“融智”顾问支持,解决不懂贷、不会贷问题。组织金融机构优秀骨干,并邀请外部专家顾问,走进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和专题培训,推动小微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透明程度。加强企业家金融风险防范培训教育,引导企业树立适度负债、理性投资的理念,科学运用金融工具,合理控制债务杠杆水平。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将持续巩固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贯彻落实习“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浙江“两个先行”作出金融贡献,让小微金融的“浙江经验”惠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