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588电话:400-023-4588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财务高手任你博是怎样炼成的?
任你博(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和知识产权,转载事先征询作者同意并标明出处和署名作者,谢谢合作)
现在财务领域的门槛很低,会计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初级人才的竞争白热化,很不健康,这是这个行业的劣势。
特点1:如果把选行业看做投资股票的话,财务行业是个慢热的成长股。他可能在前5年平均涨幅不超过10%,让人感觉非常着急。但旁人看不到的是,这5年背后的努力和内功的修炼,已经让这个“股票”今非昔比,5年后,只要机会降临,他就会驶入增值的快车道。
特点2:是一个男女皆宜的行业。女性在社会的角色决定了她们大多喜欢稳定,因此技术壁垒高+不断的增值上涨区间+较低的风险,使得财务领域成为了女生非常钟爱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也匹配于女性的所有长处:她们足够细致、足够耐心、对平淡无常的职业轨迹有足够的忍耐力。同时,以上特点决定了男性是这个行业内的稀缺资源,也因此造成了男女财务人员的价值偏差。完全相同条件、相同职位的男性财务人员(非应届毕业生)年薪平均高出女性至少10%-20%(业内经验,非权威数据)。所以,这个行业同样适合于男生,尤其是处于单身求偶阶段的男生。
特点3:是一个能够较为容易跨界的行业。财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信息都汇总于他的麾下。这就造成:
第一:企业所有的重大发展战略制定、经营计划、投融资决策都需要财务部门的数据协助。
第二:财务数据的搜集过程(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费用、总账、出纳、税务、成本等等模块)遍布企业的所有营运环节和流程,使得只有财务能够全面掌控公司的营运状况,在头脑中拥有一个最完整的企业图景。(这里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两大会计领域)
第三:鉴于拥有全部企业业务数据,使得财务部门轻松跨界,能够身兼内控角色,全面监控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营运效率和绩效。从内控的角度掌控企业,让财务人员不仅担任业务记录员,同时可以扮演监督人的角色。(这里包括管理会计这个重要的会计领域)
这三个特点不仅使得财务人员很容易跨界扮演更多角色,同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财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任你博。因为只有企业在一定规模后,随着各种业务类型齐全和各部门人员的不断扩张,对于财务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的需求、对于各种风险监控的需求才逐渐被挖掘出来,才能让公司各环都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财务人员是企业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基于这个原因,中外很多著名公司的CEO都是财务出身。太多太多,不一一举例。
鉴于以上三个特点,财务行业是一个很优秀的投资品,值得你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好好投资他,他必然能够让你收到丰厚回报。
所以,要想知道财务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方法路径,就先问问自己:目标是什么?我努力了吗?如果答案不置可否,或努力因素并不具备,就不必研究方法论了。
世界500强的确很多,但他在中国最多只能有500家总部。上市公司平台也很好, 但国内+国外上市的加起来也只不超过3000家公司。如果每个人都把人生目标锁 定在500强或上市公司的CFO,那注定是人生悲剧的。
我倒倾向于每个人的目标都实际一点,所谓实际的意思,我简单的谈几句。人类是社会动物,每个人和周围的同类之间都有着纷繁复杂的关系,这些众多的关系赋予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角色背后都 有不同的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这些角色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涉入社会程度的深浅不同而不断发生的变化。
刚出生的孩子,他的角色单一,仅是父母的宝贝,个人责任很简单:健康成长。 他慢慢长大,可能有了弟弟妹妹,他就多了哥哥的角色,个人责任就是:爱护弟弟妹妹。再继续,他上学了,第一次正式步入“社会”,一下子多了“同学”、“学 生”的角色,个人责任就变成:和同学友好相处交朋友,尊敬师长好好学习天天向 上。好吧,大学谈恋爱了,成为了别人的男朋友,要保护疼爱女孩,并对其负责任。工作以后,真正步入社会,就成为了别人的同事、领导的下属、工作的执行者……角色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人也慢慢成熟。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里的不同包含太多的因素,可能是生而不平等,可能是天资差距大,可能是命运的殊途等等。拥有一个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老爸,从概率上讲,一定比农村苦读出身的孩子拥有更多进入企业高层的机会。所以,我所谓每个人的目标都实际一点,意思就是在制定个人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角色和责任,同时结合自己的爱好或天赋,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这类似于SWOT分析,最终以求在细分市场上能够找到让自己平衡的定位。
财务人员按照从业类别,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企业财务 和 非企业财务。(不包括金融、类金融公司的金融从业者)
企业财务,即在集团、企业、公司中担任财务角色。这也可以再细分为几类:负责账务处理工作的会计核算、对外报告职能;负责内部审计监督的内审(内控)职能;负责项目投资融资的财务管理职能。
非企业财务,即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财务(投资、并购、融资)服务等公司中担任专家型财务人才的角色。
因为一个好的财务总监,一定是和其他各个职能部门关系较为融洽,公司业务非常熟悉,产品、流程、工艺等等细节能够信手捏来。最重要的是要和董事会、总经理、各位总监级别的人物关系非常融洽,这才有可能得到公司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把CFO的位子做好。如果跳槽过于频繁,不仅没有时间建立公司内部的人脉基础,还不利于了解行业、了解公司的营运细节,对职业发展都颇为不利。所以财务人员要想清楚,找准,努力减少跳槽频率。即便如果想清楚真要跳槽,也尽量保持在类似、相同行业内,不要跨度太大,荒废了曾经旧有的行业经验。
如同提高英语水平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方法;追到心仪的女神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面试500强不一定严格按照面经,还取决于面试官对你的感觉……所以,财务成长的路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
对于入行的前五年,企业财务人员的关键在于各个财务模块的迅速熟悉(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费用、出纳、税务),并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点。
对于在财务领域内立志成为高手的同学来说,以上的几个财务模块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逐一解释:
1: 企业对外的窗口与触角:出纳我常常安排新入职的会计人员做半年到1年的出纳工作,很多新人不理解从这种低端职位起步的原因,我一般是这样解释的:
出纳岗位是企业财务对外接触的窗口,很多时候,出纳人员不仅负责银行、现金业务。还要负责企业的其他所谓“繁杂”实务,例如融资借款、增资、年检、项目申报跑腿工作、纳税申报跑腿工作等等。通过这些繁杂琐碎的工作,出纳人员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框架:企业的经济业务涉及的相关财务对口单位都是哪些。
收付款业务,对应的是银行。如果是收付非贸易项目下外汇的话,可能需要外管局、外经贸局的介入。
融资借款,特别是外币融资借款,需要外管局、经发局、外经贸局、境内外银行四者的参与。如果又涉及人民币外债业务,那么恭喜,可能还要牵涉一道外汇套期保值的金融中介业务。
增资业务,经发局、外经贸局、涉及外资还要外管局审批。外管、银行对外资资本金的管控也十分严格,顺便了解了相关法律条例。
如果企业涉及到境外并购、投融资业务,那么外经贸、发改委是跑不掉了。金额特别巨大的并购就要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三个机关同时审批。
税务申报,一般也是出纳人员负责跑腿递送报表和税务单据任你博,一来二去国税、地税的专管员、负责对口人也熟悉了。
一年出纳做下来,企业经济业务所需涉及的各种机关单位,都清楚明白。以后不论做到什么位置,要做什么业务,都能心中有数。
所以我常常对公司的出纳人员讲:要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出纳工作时间,因为以后你再也没有机会重来这段难得的经历。
2:采购、物流环节的监控:应付账款这是供应链的前半条,很多公司也称为材料会计。基本工作内容是:审核采购的材料、服务、产品是否与订单、入库、发票一致,在OK的基础上,完成应付账款的确认,以及与该付款事项相关的全部衍生工作,比如审计、比如与供应商对账、比如安排到期付款事项,诸如此类等等。
1)采购部门的订单----物流部门的入库----财务部门收据供应商发票,三个流程的互相稽核与监督,确保数据与实物链条的一一对应。
应付会计需深度参与供应商的琐碎事务当中,与采购、物流亲密接触,协同解决供应商可能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
比如退货,看似简单的实体业务操作,是否涉及发票的红字冲销?如果跨月怎么办?如果已抵扣认证怎么办?甚至如果已经丢失怎么办?
供应商出现质量赔偿事件,是扣款还是让其另外缴纳赔款?扣款怎么扣?赔款我们怎么开票?
3:物流、销售环节的监控:应收账款这是供应链的后半条。很多公司也称为销售会计。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在产品实现出库后,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以及与收入、应收事项相关的全部衍生工作,同样包括审计、对账、等等。很多中小规模公司也将税务会计与应收账款合并,因为销售环节涉税较多。
应收账款会计的工作看上去没有应付会计那么苦逼,因为供应链的后半条比前半条清晰很多,不琐碎,这半条供应链包括:
确认物流部门的出库数量、价格与销售收入确认、发票信息三者一致。这点看似简单却不简单。比如说,很多公司的产成品都不是排他性销售的特殊商品,即诸如各种消费产品等等都有着广泛的市场,如何有效监控出库环节,确保所出即所售?
比如,与出口相关的收入确认,涉及到海关申报环节,就要麻烦上一个数量级。倘若再涉及出口服务类收入确认,就要再上一个台阶。
所以,应收会计的技术含量要高于应付会计,一般而言,是会计进阶的第二阶段!
4:企业资产的管理者、CAPEX消耗的监督者:固定资产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的工作的目标是确保固定资产的价值账实相符。内容相对其他模块较为独立,看似不过是固定资产的记账与月度折旧的简单工作,但实际上作为公司资产的唯一专业管理者,固定资产会计要做到账实相符这四个字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
很多固定资产并非购入即可用,按照周期性质主要可以区分为两类:第一,需安装、调试的设备。第二,需要生产、制造、加工才能使用的设备。这两类设备都需要明确的资料证明其以达到可用状态后,方可转入固定资产账目,进而才可进行后续付款工作。这种管控对于以项目进行管理的公司或以外包模式进行模具工具生产的公司而言尤其关键。对在建工程较多的企业,应逐月进行在建工程状态的确认,以保证企业的资产质量。
将公司资产与责任人(责任部门)进行绑定,并进行必要的定期盘点(比如月度随机抽盘),对资产的缺失、损毁进行及时确认并明确责任与原因。
以上这些管控都需要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对资产状态有清楚的认知,这些能力都较单纯的系统做账有更高的要求。
对于年度投资的预算和实际管控环节,很多公司都交由固定资产会计进行操作。一般在当年的三季度中旬就要开始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工作,而固定资产会计则担负了公司年度投资预算的整理和汇报工作,他负责集合各个部门的下年度投资预算草案进行初审,最终呈交财务经理。在实际投资的执行环节,对各部门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审核,以检查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等等。作为企业投资计划的严格执行保障,固定资产会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监督相关的职能,基本上都和预算挂钩了。费用会计和固定资产会计就是企业的两个护法,一个负责期间费用消耗的监督管理,一个负责CAPEX消耗的监督管理,是财务部门内部两个很重要且有力的管控工具,也很有趣。
费用会计的目的是确保费用真实可靠、合法合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控。真实可靠,即费用是真实发生而非虚假、虚拟,同时费用数字与费用实质相符、一致;合法合规即企业的费用发生必须合规、合法、符合预算原则、符合企业制度流程。由于企业期间费用的多样、复杂性,就导致该职能必须进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段管控。
发票稽核,费用发生后对发票进行稽核、审查,保证各项费用线)事后分析,实现管控目的
因为费用会计需要更深介入企业各部门的营运环节中,需对各项费用指标耳熟能详。其能力需求与固定资产会计相当。
经过了以上5个模块的历练,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分支部分就基本完成了轮转,这个时候下一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财务工作的核心环节总账会计上,因为这个岗位涉及了以上各模块数据的汇总:报表编制工作。同时这个岗位在各个企业中基本上都是主管 (leader or supervisor)的职务,这也间接说明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会计同学们终于可以进入财务管理者序列了。我将总账会计放到财务管理阶段,主要原因有二:1,基于总账会计的日常工作已经脱离了第一线与业务部门的接触环节,而完全建立在以上五大会计模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稽核、汇总等工作。2,总账工作肩负着对以上五大模块的岗位人员的工作输出进行复核的责任,也基于这种原因在很多公司里面,总账会计往往会成为以上模块会计人员的leader从而锻炼管理能力(集中的财务结算中心模式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总帐主管是企业报表数字的直接生成者和责任人。能够担任该项职务,意味着会计基础阶段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如果基础阶段的经验积累的足够扎实,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里程碑。如果基础阶段各个模块走马观花,因为机遇巧合被抬上了总帐的位置,那做起来就会比较辛苦吃力,特别是对工序较多的复杂制造业而言更是如此。
这既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一般而言非采用结算中心进行核算的企业或集团,大多是总账主管对各模块的凭证进行审核(复核、检查)。因此,必要的技术逻辑和管理技巧是必备的。所谓管理技巧,是通过重要性原则对报表内的各科目抓大放小,集中精力保证80%以上的重要科目不出问题,比如收入确认、银行资金科目的核对、关联方往来的确认等等。技术逻辑是指通过数据之间内在的关联,通过模板的设置或公式连接自动对数据之间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和检查,可以有效的锁定问题,缩小查找问题的范围。
这部分工作相比较并不琐碎,单都大多包括价值含量比较高的摊销、预提、成本调整、差异分摊、汇兑损益、跌价准备、投资收益确认、商誉减值测试、收购溢价摊销等等各种月度、季度一次(甚至年度一次)的关键凭证。与各个子模块不同的是,这些总帐凭证往往缺少原始凭证(发票)作为支撑的依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会计准则和合理的会计估计、假设。
很多跨国企业会把总帐会计和报表工作分开,特别集团总部的合并报表工作,都是专人负责。而在子公司层面,总帐会计常要兼任编制报表的工作。现在的ERP系统都非常强大,报表随时自动更新,基本不用手工编制。此时总帐会计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未定报表的异常数据查找各个模块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同时根据管理层的战略意图对于存在”空间“的科目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期最终输出的结果符合各方面的规范和预期。
但很多国内公司的总账会计也兼职具备了财务分析的职责,对企业的各种成本、费用状态进行初级分析。
最后,总帐会计也是审计/评估/稽查人员的最爱,成为非常期间最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岗位,最需要的具备的几点特质包括:对数字的高敏感性、每个模块数字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供应链业务与财务数据结果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税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务,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偏离了其他各个会计模块的路径,成为了独树一帜的风景。由于税务政策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持续变化的特点,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的税务会计都是固定的人选,不常有经常转换岗位的状况。同时因为沟通成本、熟悉程度等原因,税局的公职人员也不喜欢企业频繁更换税务对口专员。所以税务会计可能是企业当中轮岗程度最低的职位。
在企业对外的税务工作方面,税务会计的工作就是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税额计算、纳税申报等工作,同时兼任税务筹划的任务。即如何安排各种税务的金额比重,实现现金流出最小的税负效应。看似与业务不相关联的税务工作也因此参与到了业务安排当中,比如涉及到进出口的报关、退税等环节,是需要税务人员、物流人员、应收账款会计三者协同完成很多相关工作。很多业务可行、会计可行的case在税务上都不可行,这时就需要税务人员出面找出解决的方案。
成本会计岗位需要对供应链非常熟悉。因为其核算的数据都已供应链的流转为基础。比如材料成本来自于采购订单-》收货入库-》领料出库这个流程,不仅与采购订单价格相关,还与财务发票校验环节、存货计价方法计算等密切相关。再比如制程中包含的各种工作中心之间不同的标准费率水平以及不同的工序特点等等。所以,我认为一位好的成本会计应该是深入了解产品、工艺、工序流程的,深入了解企业供应链运作的。成本会计核算的表象是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实质是对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综合评价(毛利水映了企业供应链的综合效率)。
因为刚毕业,大家对管理几乎没有概念,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会机械操作。你会发现自己学校里的知识大部分都用不上,仿佛十几年的学白上了。
但这时收入低点没关系,年轻是财务新人最大的优势,再过两三年,差距会拉开,渐渐的分成三类人,大多数人平平凡凡的当一辈子会计,少部人中规中矩的升职加薪,当主办、主管、财务经理,极少数人达到财务总监层次甚至更高层面。
第一类人是平凡的人,这里没有贬义,任何一个单位都大量平凡的人,有的财务岗位不用精英可能做得更好。一个财务部,有那么两三个普通人可以当定海神针,但前提是这类人要认清自己位置,踏实肯干,不争不强。
这类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善于沟通,表达能力有欠缺,分析能力不行,对事务背后的逻辑往往看不透、说不明,说白了就是不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下,身边喜欢看国产电视剧的人往往很难升职,喜欢看烧脑美剧或电影的人往往层次会高一点,因为后者更善于动脑分析。
第二类人是能按年龄一步步升职加薪中层管理者,他们才是企业管理的中流砥柱,公司健康运转的最大保障。他们对自己的职场和人生有一定规划,知道自己上面的领导何时退休或升职,知道自己身边的潜在对手是那个,自己在公司处于什么位置,有无继续留下的必要。
中层干部都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知道上传下达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与其他部门相处,该强势的时候一定要强势,该让步时也会变通处理。
我经常说:在经营稳定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财务负责人要保证公司未来三年任务能够达标,不管你用什么手段。
合格的财务负责人要能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又能站在公司领导的角度为其排忧解难,两者往往会有矛盾之处,掌握住这个平衡才能取得领导的信任。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集团做财务考核指标调整,允许一些处于孵化期的子公司按其行业特性定制一到两个指标单独评分。这本来是个送分题,因为这类公司正处于发展期,收入利润都不理想,这时提出对自己考核有利的指标,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纳成为公司考核的加分项。
但就这么简单事,还有人不能理解,找了几个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之类的通用指标报上来,拜托,你们公司都亏损了,还考核净资产收益率,不是找抽吗?
第三类,也是站在金字塔顶的财务人日常都不做账了,只做顶层设计和管理工作,前面两类人也创造价值,但不太好量化,年终只能按职务拿平均奖。金字塔顶的人创造的价值很好量化,年终给老板赚了多钱(或省了多少钱)都能算出来,拿高薪也是理所当然。
财务总监们大多都会做投融资管理工作,这里的投融资管理不是书本上的那么简单,什么融资有银行借款、发公司债、发行股票几种形式之类,那都是给学生看的,到了这个层次任你博,打出来的都是组合拳,一般人很难想像!通常我们称之为资本运作的高手!
企业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再好行业,再好的技术,再好的管理,没有资金,光靠一年一年的利润支撑,也很难在行业中立足,因为技术、管理都是可以复制的,要想生存就要快速做大做强,占领更多的市场,让对手吃不掉你。
所以就有了”加杠杆“一说,加杠杆就是利用手上的资源尽可能的融资投资,把融资和投资最大化。假如公司产品的利润是15%,市场上的资金成本是6%,那就要加杠杆,多借钱,扩大再生产,借别人的钱给自己创造价值,理论上讲,资金成本只要在15%以下,杠杆都可以往上加。当然风险也会成倍放大,一旦市场变化,资金链支撑不住,企业就可能被破产清算。
资本运作的高手知道企业应该在何时加杠杆,何时降杠杆,通过这一加一降为企业创造价值,降低融资成本。
有一个上市公司正处于疯狂扩张期,老板急需巨额资金,只能借款,又要求融资成本不能过高,最好年化5-7%,还要是长期的三年以上的。
公司之前能从银行贷的款基本都贷过了,能抵押的资产也都抵押了。了解行情的都知道要达上述条件只有发公司债一个办法,而且公司的信用评级还不能低,最少双A以上才有可能。
问题是公司资产负债率很高,评双A根本没有可能,要想发公司债只有降低资产负债率!
正常做法资金紧张又想降低负债率只有增资扩股,但老板又不想稀释股权,现在会计们是不是很绝望?让我们看看财务(当然是高级财务)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找到几个想借钱给公司的债权人,但这些人要得利率都很高,在10%以上,不符合老板要求,这没关系,可以想办法置换。
第二步让B合伙公司投资A集团的全资子公司C,一共投资5亿,占股49%,这样全资子公司变成了控股子公司,但控制权没变,可以并表!
到了这一步,5亿的资金已经如数到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但还有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债权人的目的是借款不是做长期投资,要解决债权人退出的问题。
第三步公司开始发行5亿的公司债,由于资产负债率降低,顺利拿到了双A,年化在6%左右;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公司用发债得来的5个亿加上应付的利息,直接回购了之前卖出的B公司49%的股权,名义的投资者,实际的债权人们于是顺利退出!
同时,原本年化10%以上的债务成本经过一系列组合拳变成了6%,足足降低了4%的资金成本,5个亿的借款,4%一年就是2000万!
扩大再生产,产能饱和了,但市场上赚钱的路子还不少,老板还想融资,这时只能抬高股价了,拉高PE值了。
先找几个投资公司、基金之类抬轿子的(也可过桥,用自己的资金,但风险较高,不合法),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把股价拉高(这时可以多讲故事),本来行业PE是50,一步到位拉到100再说。
股价变高不难,难的是变现!拉这么高,投资人很难找到接盘侠出货,所以一步要想办法降PE。
一家年利润只有3个亿的上市公司,原本按行业PE,市值也就150亿左右,经过一系列炒作PE值可以拉到100倍,市值可以高达300亿,问题市值拉高容易,炒家想高位出货就难,拉高了的股份早晚会降下来。这时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并购把PE降下来。
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公司,行业利润高,市场成熟,但因为不符合政策要求不能上市(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这类企业上不市估值很低,PE可能只有10倍左右。我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公司,增资扩股把它们并进来。
假设上市公司增发10%的新股,就是30亿,买下一家估值30亿,年利润有3亿的制造企业,成功后这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就变成了330亿,年利变成了6亿元,PE就变成了55倍,一下就降了近一倍,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之前人为拉高的市值就会变得合理,会有新的投资者进来,之前的投资人就可以获利离场。至于实际控制人,如果他控股50%,这一作,他的财富就可以增长到70-80亿!
不违法,一切按规定操作,即融了资,又投了资,拉高了股价,又稳住了股价,为下一轮扩张打下了很好基础,你说说看,这样的财务高手值多少钱?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那一刹那,我突然想到,我现在站在这里,大家都对我笑脸相迎,是因为我的专业水平足够高,能给组织创造价值,还是因为我这个亚太区财务总监的职位摆在这里?
作为从业超20年的老财,换过若干行业和公司,见识过许多牛人,见得越多,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缺的太多。
即便已经从出纳一路做上来,到财总后转行业,转BP岗,换到一线城市,职业曲线逆势上扬,今年再次升职,但回头看去,仍然有不胜惶恐之感。
不敢自称高手,只是个出身寒微的普通人,资质平平,唯有一直努力,未敢停歇。
财务体系相对容易,考证就行了。CPA费时费力,性价比低,可选中级,CMA等相对轻松一些的考试。考试不是只为了拿证,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学习的过程去搭建财务专业的知识体系。
哪怕体系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根本用不上,起码要知道有这个知识点存在。以后遇到了类似业务,就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资料。
就像打开一扇门,看到山高水深。途中有些风景来不及仔细领略,只能匆匆一瞥,心中留下印象。
也像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搭个框架来造房子。知识体系是这个框架本身,然后自己做深做精的部分就像局部的精装修。
比如财务分析中常见的杜邦分析法。实话说我从业多年,没有一家公司完整地使用这一套分析法,但全都或多或少都有这套分析法的影子,只不过是结合行业特点,做了简化或者变形。
本量利分析,成本核算,三大表编制,现金流量预测,搭建财务模型,结合各种软件做内控,等等,都可以在实践中,把书本知识用出来。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参加课题讨论,主题是做企业的战略。我使劲儿回想CPA教材上关于企业战略的章节内容任你博,试图照搬过来用。同组的大佬就提醒我,教材那些理论没用的,借鉴个方向就好了,还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做自己的。后来大佬带着我们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战略。那时候我才get到了教材和实践的巨大差距。
教材理论是一套,只能给个思路,到了实践之中,几乎都是要结合实际来重新设计。
还是用打游戏来举例。打开地图后,逐一攻城略地,每一个关卡都好好打,好好过。打到每一关都熟练乃至精通,自然而然就成为操作的高手。
当然,工作内容用不到的某些板块,比如长投,合并,期权,税筹等等,是很正常的。有多少能用就去用多少,能学多少是多少。这里有个点和面,深和泛的问题。
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大环境也过得去,建议年轻人通过释适当的跳槽,来逐步实现岗位和技能的提升。HR招人的时候也会看职业生涯曲线,来推测一个人是否有规划,有进步。
上述财务知识和经验累积,只是个基础。决定一个人是不是能真正成长为高手的,还是要看软技能。
比如正向思维是许多高管的特点,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削减他们的信心。比如沟通能力,包括倾听,同理心,换位思考,先解决情绪再给出方案,退一步实现双赢等等。
这些软技能怎么get得到的呢?我的经验是第一阶段可以观察加模仿、第二阶段要思考和实践。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刚进外企时遇到的完美上司,那两年真的是经常在观察和模仿她的言行举止。当年的我哪怕学到她一成,就受益匪浅了。但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步发现,模仿总归是浮在表面,要有本质上的进步,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通过长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一个人的“职业性格”就会形成,软技能也能逐步锻炼出来。
再好的千里马也需要伯乐,财务人也需要有足够大的平台,和好的土壤才能成长起来。
足够大的平台,自然是指行业、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在太小的平台里,财务人做得再精细,也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回就倒腾那点子事儿。而在夕阳西下的行业里,财务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扭转颓势。
当然,我们选择工作,也被工作选择,并不总是能如愿以偿。所以财务高手的炼成,大半靠自身努力,小半也要看运气。
零基础的人,你现在是入门阶段,如果是会计专业以后要从事会计行业的,建议你们大学期间一定要把基本功练好,该考的证书一定要搞下来,财务会计专业,招应届生就看两点,一个是学历,还有就是学的怎么样。学的会计,税务,经济法,成本核算都是否扎实。这个才是实打实的就业的敲门砖。
如果确定是要做这一行的话,就从考证入手,其实考证最大的好处不是证书,而是搭建你的财务知识体系,也不会出现知识落后的问题,系统化的学习成长规划,发展几年,不会比科班的差。当你成功入行会计之后,是不是应该去看齐哪些正在主管以及更高岗位人的努力方向了呢?
现在奋战在出纳,财务,会计岗位的你们,想要提升自己成为财务高手,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高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在风光地进入你的视线之前,其实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职业发展周期,也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伟大是熬出来的,这点似乎大家没有太多的疑问。财务人的前1-5年的时间,是基础的会计阶段,打好财务基本功,修炼业务技能;6-10年是财务管控阶段,做总账管理,分析财报,全面了解财务,加深认知和理解;经历过了这两个阶段之后任你博,才能逐渐上升到能够独当一面风光无限的企业重要决策者阶段。
在硬件方面,财务高手必备的一些学历和证书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中证书更是可以体现财务这个终身学习行业的精髓之所在,CPA,CMA,中高级会计职称,有些勤奋好学的财务人去考CFA也不在少数。高手们总是永远都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精进一步的,这点他们毫不质疑。不仅是必备的证书,他们在经验以及人脉的积累上,也总是比别人想得更多,做得更多的,是个能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的有心人。
也许正是这种越挫越勇、越学越兴奋的良性心态,才让他们在财务的自我之路上更加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随时可以讲授中级会计师、注会考试课程。可讲授3门为入门级,5门优。精深,体现的是专业水准,职业担当能力(重要性占比35%)。
2、全面。除财务会计专业之外,其他必学课程包括:工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基础;选学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经济学等。其中工商管理+1门选学课程要求
,达到可依据提纲授课级。这里的各门课程仅为参考,实际应该更多,不一一列举了。因此除考证外,选择读一门研究生还是很有必要的,或者你的自学能力超强。
重要性说明:财务领导者的理论必须好。要好到何种程度?应该超越你的大学老师。即在你面前,不存在任何理论上的障碍,否则其他一切都免谈。
这些技能,需要在工作中反复实践、磨炼。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多干活是坏事。恰恰相反,不论是不是你的分内工作,领导安排一定要全力以赴,认真完成。干的越多,学的才越多。
重要性说明:必须要懂得,财务软件或企业管理软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财务领导者需要自己建立许多辅助报表、分析模板、报告框架,没有这些办公技能,几乎不可能实现。
4、参与或主持大型项目的论证、投资和建设;或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投资、并购。
上述经验要求,以及前面的理论、技能要求,均为从初级到高级的层次递进关系。
重要性说明:这些经验,就是从一个财务经理到财务总监的渐进过程。虽然占比不高,但必须有,实际上这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应用过程。
2、2—3家企业工作经历,至少一家为本地知名大型企业。大集团内,须有不同公司工作经历。
重要性说明:从30%的分值可以看出,工作经历的重要性仅次于理论基础。要承认肯定有人才,7-8年内能完成上述从理论、技能到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不过多数人,差不多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