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3-4588
banner
最新公告:NOTICE
  •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玩加电竞 > 新闻资讯

首经贸大学吴卫星 等:未来三年须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任你博

发布时间:2024-03-12 18:23:38 点击量:

  任你博2023年,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但民营经济活力有所不足、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国际市场需求回落等问题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展望未来三年,预期金融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政策端发力,助力经济增速重回较高水平。

  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态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革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我国金融系统如何提高服务能力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会议同时提出我国未来金融工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任你博。

  1月16日,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六个强大”,明确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要素,特别强调了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讲话指出我国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总的说来,中国金融系统需要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积极应对新要求新挑战,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建立更强大、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确保金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近年来,个别金融机构特别是某些中小银行由于公司治理失灵,使得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逃避监管,长期违规控制,甚至变相掏空金融机构任你博,侵害了中小投资人和服务对象的权益,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2020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2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修订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正式实施。这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旨在加强金融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规范并提升履职能力,努力形成内外部监督合力,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业绩考核机制,争取让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2017年,中国银监会启动了“三三四十”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惩处不规范的经营和套利行为,聚焦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集聚的各种矛盾。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正式规范了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督管理。2023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加强了对各类金融风险问题的监管。这些措施的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同时提升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从2019年科创板开市推行注册制改革,到2020年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点的扩大,中国一直在激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测试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促进经营主体融资便利性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措施。

  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我国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推动注册制改革、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直接融资能力,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五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中国在提高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都在我国内地设有机构,境外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有近半数进入我国内地。近年来我国不断放宽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外资进入,推动金融支付系统的创新升级,同时加强金融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在金融开放的同时保障金融安全。

  虽然我国金融系统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当前金融领域依然面临多重挑战。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需要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有待加强,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新兴产业以及居民家庭需要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第二,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我国金融系统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需要大力提升;第五,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我国需要在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的同时,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开放。

  2023年,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但民营经济活力有所不足、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国际市场需求回落等问题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展望未来三年,预期金融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政策端发力,助力经济增速重回较高水平。首先,将会有更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政策出台任你博,房地产行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社会融资和投资规模的增加将带动经济触底反弹。其次,将会有更多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出台。在微观主体信贷需求受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宽松的货币环境也有利于地方债务压力的化解。再次任你博,我国将不断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外部环境有望得到改善。未来三年任你博,现代金融监管措施也将不断加强,推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持续优化。近年来,金融机构员工薪酬制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很长时间以来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关注金融系统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激励机制如何优化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薪酬管理指引文件先后出台。同年8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健全薪酬分配递延支付和追责追薪等机制。未来,建立既有公平性又有足够灵活性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改革方向。金融行业属于顺周期行业,收入波动较大,过度的短期激励可能扭曲金融机构员工行为,可以通过探索推广和优化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加大中长期绩效评估等方式,将员工的短期业绩目标和金融企业长期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得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通过承担风险获取收益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特征,过于严苛的追责追薪机制有可能会引起信贷收缩,中小企业融资供给不足等问题,应该合理设计追责制度,以平衡员工正向激励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个别金融机构由于治理机制不健全,发生了大股东变相掏空公司等现象,这不但损害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也危害了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是改革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股东资质的穿透式审核,完善监管系统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机制,有针对性解决通过隐形股东、股份代持等方式逃避监管的问题。同时加强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的监督,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规范。此外,金融中介机构尽调责任履行不到位导致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上市等事件时有发生。注册制改革以来,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惩处力度明显上升,未来应该进一步明确保荐人和审计机构等金融中介的责任,通过合理增加金融机构违规成本等方式,防止出现企业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和金融中介机构共谋以获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三是外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近年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充分表明,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有效遏制公司治理领域的全部风险问题,虚假出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较为隐蔽,无法被及时发现。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公司治理的监管手段和方式,比如推动金融监管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公司治理风险,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和干预机制。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加强金融安全网,使得风险发生后,金融机构能够通过金融安全网的应急援助和风险缓释机制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继续增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但就当前的宏观形势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金融机构在未来需要围绕新发展理念,通过完善金融服务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应科学评估风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效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资金供给的同时,注意满足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通过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和融资结构等方式,平衡好金融资源促进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短期经济增长两个目标。第二,要注意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与其他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缓解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可能带来的溢出效应。已有研究发现,绿色信贷、碳配额等区域性绿色减排政策可能会导致地区污染排放外溢等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会通过逃税和盈余操纵等方式规避减排所带来的资金成本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服务的有效性。第三,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着力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融合机构内外的金融数据资产要素,制定更加灵活的融资政策对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将“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相结合,充分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是金融系统服务居民家庭的能力持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但在金融系统为居民家庭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风险,比如金融理财产品的亏损甚至暴雷,消费金融服务的不当使用等,这些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如何提升我国金融系统服务居民家庭的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系统改革的一个重点。首先,监管将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确保向居民家庭提供透明且全面的金融产品信息,帮助居民家庭更好地理解所投资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第二,在更大力度推广投资者金融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损失分摊机制,一方面防止完全刚兑或者隐性刚兑承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虽然早在2018年资管新规就已经出台,但是长期以来理财产品刚兑给居民带来的潜在影响仍持续存在,金融服务要进一步引导居民投资者正确认识金融投资风险,并预先做好损失分摊预案。第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发展养老普惠金融变得更为迫切。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至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至33%。金融机构一方面应紧密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与需求,进一步优化线上和线下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结合老年人的资产结构、风险承受能力等特点,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养老金融的内涵。

  三是我国金融跨境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出了包括沪深港通、债券通以及自贸区外币结算便利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程度得到不断强化。但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在不断上升,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对中国的科技投资,标普、富时罗素和MSCI等先后将多家中国公司的股票移出其指数,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分割风险。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必须提升自身的跨境金融服务水平,这既能有效防范潜在的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又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加快金融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清算账户数量、提升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水平,培养一批在金融信用评级、指数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其次,积极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推进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在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提升包括自贸区在内的跨境人民币服务水平。再次,我国科技型金融机构将在金融跨境服务领域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支付、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我国科技型金融机构将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先进、高效的跨境金融服务。我们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提升金融机构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稳步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

  本文原标题为:未来三年金融发展展望: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吴卫星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蒋旭航、屈源育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